說好的合并,被黑人“外援”攪黃了
11支籃球隊能組幾個職業聯盟?臺灣人會告訴你,2個。
這兩個聯盟能不能合成一個?新北國王隊老板說,能。
兩大聯盟合并后能維系多久?4支球隊用行動表明,14天。
合并聲明是6月26日發的,關于外籍生的爭議是7月1日發酵的,聯合體測是7月3日舉行的,4隊退出新聯盟是7月9號決定的——短短半個月,臺灣僅有的11支職業籃球隊再次分成兩個聯盟:新成立的臺灣職業籃球大聯盟(TPBL)7支,之前的臺灣男子職業籃球聯盟(PLG)只剩下4支,還沒開打就定好了四強,冠亞季殿名分齊全。
剛合并的新聯賽被稱作TPBL,LOGO現在暫時欠奉
不過這個縮寫倒是和隔壁泰國職業籃球聯賽撞名了
排除掉半職業化慢慢式微的SBL聯賽,此前臺灣正規的職業聯盟有2個。一個是“黑人”陳建州2020年拉起的PLG聯盟(也有很多網友稱其為P+聯賽),包括臺北富邦勇士、新北國王、桃園領航猿、新竹攻城獅、福爾摩沙臺新夢想家和高雄鋼鐵人這6支球隊。另一個是2021年建立的T1聯盟,現在由新北中信特攻、臺啤永豐云豹(也就是霍華德和考辛斯加盟的桃園云豹)、高雄全家海神、臺北戰神和臺南臺鋼獵鷹5支隊伍組成。
短短幾年,這兩個聯盟憑借娛樂化、商業化的線上和線下玩法,炒熱明星和球星的話題度,迅速吸引了大量年輕球迷的關注。高國豪、吳永盛這兩位省隊主力都在PLG效力。而考辛斯等外援的加盟,更為T1聯賽引來了現象級熱度,不僅一票難求,贊助拉滿,甚至詹姆斯都知道臺灣有個T1聯賽。
當時一起出圈的還有臺妹啦啦隊……
然而一個聯賽里球隊太少總不是個事,常規賽階段,T1聯盟的一支隊伍要跟每個對手打7場(這有點NBA復古服的意思了,快70年前的NBA一共8個隊,每個隊常規賽要也和同一個對手打8-12場),季后賽首輪無論如何也要有4支球隊參加,比賽質量和觀眾新鮮感可想而知,更何況兩個聯盟互相搶人,彼此競爭,只會加劇寶島籃球的內耗。
兩大聯盟合并的聲音此起彼伏,終于在上個月,剛拿下PLG冠軍的新北國王老板王文祥登高一呼,號召建立統一的大聯盟。
寶島籃協當然樂見此景,在緊鑼密鼓的協商之后,6月22日,王文祥宣布:“我們即將成立新聯盟,已經獲得兩個聯盟共9支隊伍的加盟意向書,未來還會有一支東南亞的球隊加入。”4天后,PLG聯盟會長張嗣汗也與各隊代表達成協議,眼看形勢一片大好,年底的24-25賽季就將涇渭合流。
但不到一周,新聯盟就有了變數。7月1日,新聯盟決定從新賽季開始禁止“外籍生”參加聯合選秀,合同沒到期的“外籍生”可以維持原身份打到25-26賽季。這與PLG在6月初公布的選秀規范完全相反,瞬間引起了外籍生們的強烈反對,而也成為這個新生聯賽撕裂的開始。
所謂“外籍生”,就是還沒擁有臺灣地區護照或身份證的外國人,他們在臺灣高校就讀,年輕時連續打滿2到3年的高中和大專籃球聯賽,就能以“外籍生”身份參加選秀。獨立于本土選手和純外援,和華裔球員、亞洲外籍球員與歸化球員一道,屬于臺灣聯賽中的“第三類球員”。
如今寶島有不少來自非洲的留學生,他們留在寶島聯賽打球就被認為是“外籍生”
站在中立的角度看,臺灣這個的所謂“外籍生”成分非常復雜,其中有不少是為了提升生活水平而來寶島讀書的非洲球員,他們的籃球水平普遍比寶島本土學生要高,甚至不乏一些很有天賦的選手,因此他們的存在也給臺灣聯賽帶來了很多變數。
合并之前,寶島各個聯賽對于“外籍生”的身份以及出場方式都有復雜的規定。最早引入外籍生的SBL曾要求加入聯盟“外籍生”必須走歸化流程,但口子打開后PLG和T1兩個聯盟很快直接越過了這個門檻。均不要求外籍生歸化,而是直接加入競爭,僅在一些上場細節上加以限制。
在PLG,除了純外援之外,每隊可簽下一名“外籍生”,不過“外籍生”不受外援規則限制可視為本土球員隨意上場。而T1聯盟“外籍生”則被視作與亞洲外援同等的“第三類球員”,每隊限一名且出場受外援制度限制(不過在2023-24賽季這個限制被取消)
不同的“外籍生”規定,自然會帶來不同的選擇,而兩個聯賽并行且同時都舉辦選秀(還外加自由球員簽約),當然也會重復當年NBA和ABA搶人的戲碼,于是在內因外因的合力下,“外籍生”這個天生自帶bug的設置,開始導致一系列騷操作的出現。
比如去年,PLG新竹攻城獅用狀元簽選中了岡比亞前鋒外籍生阿拉薩。然而攻城獅還沒高興多久,隔壁T1的云豹就用一筆大合同截胡了阿拉薩。
此舉一出迅速引發爭議,大家發現云豹的操作正好命中了“外籍生”這個制度的死穴——因為他們挖走阿拉薩,是以“外援”的身份直接和球隊簽約,這樣就跳過了兩個聯盟為“外籍生”準備的選秀。
是啊,畢竟人家沒有護照,他想以“外籍生”選秀就選秀,想以“外援”身份簽約就簽約,怎么做都合法,你能怎么辦?
阿拉薩,之前在臺灣國立藝術大學讀書,但更早以前據說他還打過塞內加爾的職業聯賽,經歷復雜,也是對岸目前歸化雷達上的目標
而現在新合并的TPBL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直接取消外籍生這個復雜的中間身份,同時禁止他們參加選秀,但明眼人都知道這種一刀切的做法根本切不動“外籍生”這團亂麻——因為如果這樣做,首先就意味著這些外籍生就要在外援這個賽道和其他職業選手(比如考辛斯之類)競爭,對很多人來說這毫無疑問是砸人飯碗殺人父母的行為。
于是遠渡重洋、在臺灣高校打滿數年的外國球員瞬間憤怒了(雖然很多人讀書這幾年錢也沒少拿)。8名外籍生在7月2號發表聯合聲明,反對新聯盟規定,還在試訓現場聯合抗議,局勢頓時尷尬了起來。
圖中間的莫巴耶,被稱為對岸史上最強外籍生,是這次寶島聯賽各隊今年想要爭奪的目標,也是各隊圍繞“外籍生”政策明爭暗斗的主要原因之一
莫巴耶身份很復雜,之前入選過塞內加爾國青,甚至打過世青賽,之前還在美國打高中聯賽,拿到過不少NCAA一級學校的offer
雖然新聯盟發言人強調“取消外籍生制度由11支球隊共同討論。”但沒過多久,富邦勇士、桃園領航猿和高雄鋼鐵人就公開打臉,不贊同取消外籍生制度(一些對岸球迷認為就是這三個隊想在規則之外撿“外籍生”的漏)。
7月8日,新聯盟再次開會,會議氛圍一度非常緊張,聯盟方甚至要求沒遞交“入盟意向書”的球隊離席。結果打臉的三支隊伍立刻宣布退出新聯盟,要自己舉辦選秀。一天后,臺鋼獵鷹也跟進,瞬間從T1跳槽到了PLG。
于是,涇渭重新分明,新聯盟從11隊縮小到7隊,剩下的四隊重回PLG懷抱。
聯盟合并一地雞毛,新聯盟的官方聲明也夾槍帶棒:“在三次的籌備工作會議,以及無數次線上群組討論中,我們總是抱持開放且互相尊重的態度,歡迎所有隊伍表達意見,也在每次必須產生決議前再三確認、詢問......但即使是如此做出的決議仍產生了不同的解讀,而最后11隊剩下7隊的結果告訴我們,臺灣職籃距離團結還有很長的一段路。”
至于矛盾核心“外籍生”,新聯盟堅持了之前的決定,沒有外籍生的球隊可以再簽一名,但外籍生不再享受特殊身份,而是與外籍球員一視同仁。今年的外籍生新秀也不用參加選秀,他們能直接與新聯盟球隊達成協議,也就是說,新聯盟再次回到了和隔壁搶人的日子。
7月12日,PLG先舉辦了自己選秀大會,莫巴耶毫無懸念的當選狀元,至于TPBL的球隊之后有沒有辦法把他搶回來,那就不清楚了
不得不說,TPBL的外籍生制度是妥協的產物,他們想取消外籍生的特殊地位,但這和已經形成體系的“外籍生”利益鏈條(本身是大學籃球聯賽內卷+對岸籃協想走捷徑要模仿菲律賓日本搞歸化人才庫產生的)發生了碰撞,顯然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。
對岸球迷對于外籍生和歸化外援會不會講中文也有要求,圖里“不會說中文的家暴Q”是指當年亞錦賽擊敗中國男籃時爆種的黑人歸化昆西-戴維斯,他最近因家暴被判拘役
而如今,鬧著分家的富邦勇士、鋼鐵人和臺鋼獵鷹都是各自聯盟的倒數,只有領航猿是PLG強隊。現在這四家湊一起,就像森林狼和活塞、黃蜂、爵士組了個新聯賽——新賽季的PLG,那畫面太美我不敢看。
不只是外行人不敢看,圈內人也不敢接這口大鍋,就在7月14日,PLG會長和執行長雙雙辭職。副會長陳建州不得不火線轉正,又發布和林書豪的合照,表示“感謝你愿意回來”,暗示林書豪要回歸PLG,在線安撫人心。
臺灣籃球本就根基薄弱,亞洲比賽戰績又跌穿谷底,男籃在今年二月的亞洲杯資格賽被菲律賓暴揍53分,女籃的藍白兩隊則在主場的兩場球中,被日本U22學生軍贏了103分。好不容易能解決內部山頭的問題,卻敗于利益糾葛和急功近利。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天下事壞就壞在這里。
混亂其實是臺灣籃壇的常態。早在1994年中華職業籃球聯盟(Chinese Basketball Alliance 簡稱CBA)成立的時候,就因為發展過快、規劃不足而遺憾收場——98年與東森電視臺發生合約糾紛,短短一年的轉播費虧損就讓聯賽被迫停擺。
不過人家的包裝意識確實好,30年前球星卡就做的不錯了
2003年,臺灣當局和籃協看不下去,共同推動超級籃球聯盟(SBL)成立,這個半職業聯盟有9支隊伍參賽,吸引了林志杰、曾文鼎等臺籃主力球員,熱度迅速增長。但與此同時,大陸籃球也在升溫,CBA對港澳臺球員的開放態度和高薪誘惑,讓SBL主力們紛紛北漂。加上長期運營不善——轉播和營銷權外包、2017年官網還沒建立、球迷和贊助商連聯賽信息都找不到、職業化賽事與半職業聯盟的沖突......SBL的組織架構問題和臺灣CBA如出一轍,混到現在,SBL只剩下了4支球隊。
所以嚴格來說,臺灣現在有17支職業籃球隊,湊出了三個聯盟。
在光鮮亮麗的臺妹啦啦隊和商業化營銷背后,是臺灣籃球根基薄弱、山頭林立、規劃混亂的晦暗現實。各方勢力各說各話,籃協官方影響不足,特例補丁星羅棋布。
平心而論,TPBL的建立多少算走出了合并的一步,如今并行的幾個聯賽,曾經聲量最大的PLG反而麻煩最大。新聯盟會長莊瑞雄表示:“明年一定會努力把四支隊伍找回來。”從更廣的視角來看,這幾年的分分合合可能都只是臺灣職籃大聯盟的醞釀前奏,畢竟,只有把蛋糕做大,才有更多的盈利空間。
對長期慘淡經營的球隊老板們來說,這才是最大的共識。